在煤炭能源这片广袤而充满挑战的领域,有这样一位质朴无华却内蕴光芒的人物——他就是中煤西安设计公司的正高级工程师华召文,中国共产党党员,全国劳动模范。投身煤矿设计行业23年来,他始终躬身奋战在最前沿,为矿井技术的持续迭代与升级,镌刻下一段既属于自己、也属于整个行业的奋斗印迹。
扎根一线的“螺丝钉”
2002年,怀揣着对煤炭事业的无限热忱,华召文从山东科技大学矿井建设专业毕业,扎根于三秦大地。23年来,华召文如同一颗牢牢钉在煤海里的“螺丝钉”,哪里需要就往哪里钻。他先后参与了70多座煤矿的设计工作,担任了15座煤矿的总设计师,其中12座已建成投产。此外,他还牵头编制了12个煤炭矿区规划,总规模达5亿吨,为陕西省乃至全国煤炭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描绘了蓝图。
从绘制施工图时的一笔一划,到编写文件时的字斟句酌,再到担任项目总设计师时的运筹帷幄,华召文始终保持着高度的专注和严谨。他总说:“煤矿设计容不得半点马虎,每一个数据、每一个细节都关乎着矿工的生命安全和煤矿的生产效益。”
在哈拉沟矿井主体设计期间,为了提高工作面搬家倒面效率,他坚持每周下井3次,每次在井下工作4小时以上,详细了解井巷支护和设备运转情况,提出了在工作面增加回撤通道的设计方案,大大提高了效率。该方案在蒙陕地区煤矿得到了广泛应用。他对哈拉沟矿井各个主要生产系统都进行了深入研究,和团队成员日夜奋战,反复研讨方案,不断优化设计,攻克了一个个技术难题,实现了该矿井主运系统胶带化、辅助运输胶轮化、安全监测监控系统自动化,产能大幅提升。哈拉沟矿也成为了现代化高产高效矿井的标杆。
他始终把煤矿安全放在心头,参与了陕西省应急管理厅对32座煤矿的安全评估工作,显著提升了这些煤矿的安全生产水平。他被矿方亲切地称为“安全体检医生”。
敢想敢干的“创新匠”
“创新”二字是华召文经常提起的字眼。在煤矿设计领域,他不断探索、勇于尝试,用智慧和勇气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。
在袁大滩煤矿设计过程中,在富水沙层地质条件下要采用冻结斜井建井施工,在国内没有先例且任务艰巨。华召文带领团队成员一头扎进了技术攻关里。他们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,请教了众多行业专家,并进行了无数次的理论分析和模拟实验。
经过300多个日夜的奋战,最难忘的是优化井筒的设计力学模型。为了确保设计的准确性,井筒断面的受力数值模拟实验进行了几十次。华召文曾感叹:“头发都快耗光了,看不到解决的希望。”然而,他最终带领团队攻克了这一难题,将井筒的安全系数提升了30%以上。此外,华召文还带领团队提出了富水沙层冻结斜井井壁设计方法,研制了冻结斜井三维物理模拟试验系统,并构建了冻结斜井安全快速施工成套工艺体系等多项创新成果,填补了设计领域的空白,为类似地质条件的矿区建设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实践经验。
随着浅埋资源的逐渐枯竭,深部资源开发成为必然趋势,然而井筒建设技术却成为制约深部矿产资源开发的关键因素。矿井建设专业出身的华召文主动请缨,投身于西部地区立井冻结井筒井壁结构、装备设计和关键技术研究工作中。
他带领团队不断探索新理念、新工艺。他们深入矿井,收集第一手资料,与科研机构合作,联合攻关技术难题,经过不懈的努力,推动了西部地区井筒深度逐步扩展到500米、700米直至近千米,为进一步开采深部煤炭资源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。这一系列成果实现了冻结法井筒设计理论和技术的重大突破,为我国深部矿产资源的开发提供了有效技术路径,赢得了行业内的高度赞誉。
凝聚团队的“领路人”
华召文非常重视“传帮带”,他毫无保留地将专业技术知识和工作经验传授给年轻职工。他鼓励技术交流,支持年轻职工大胆提问。团队成员小李回忆道:“大学毕业刚入职时,学的知识不知道如何应用,每次请教老华,他总能把复杂的原理讲得通俗易懂。”在华召文的培养下,像小李这样的年轻人,如今已成为团队的技术中坚力量,撑起了公司矿井设计的半壁江山。
华召文还组织开展“季度之星”“项目负责人示范岗”等特色活动,为团队营造了“比学赶超”的良好氛围,涌现出了10多名优秀项目负责人。
华召文不仅关心年轻职工的专业成长,还关注他们的生活和思想动态。他经常和年轻职工谈心交流,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困难,及时给予关怀和帮助。他倡导“凝心聚力,高效工作,快乐生活”的理念。在他的带领下,所在团队先后荣获煤炭行业2024年煤矿智能化卓越团队、中华全国总工会“模范职工小家”、陕西省总工会“工人先锋号”等称号。
如今,华召文依然坚守在煤矿设计一线。他深知,煤炭能源行业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。他将带领团队不断探索新的技术领域,攻克更多的技术难题,为煤炭能源行业的转型升级倾力奉献、增光助力。